儿童康复家园(小儿脑瘫/自闭症/语言障碍/发育迟缓等)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08:3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简介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编委会

摘要
本指南主要参考近5年国际脑性瘫痪康复循证依据及相关指南,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基础上,结合2022年6月以前国内外发表的医学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学专家的共同意见修订形成的循证实践指南。简介简要介绍《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编委会机构及人员组成,修订版大纲,修订版序,指南制定和修订背景、原则及过程,指南的应用说明及修订计划,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强度。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修订版序
2015年,我国儿童康复领域首部循证实践指南《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简称《指南》)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连续11期刊登。该指南是在循证医学方法学指导下,遵循"规范检索证据方法,形成系统评价,构成指导临床实践的证据体,具有评价证据体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尊重患者意愿价值观以及资源消耗等,形成推荐意见"的原则,为我国儿童康复及相关学科开展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康复,起到易于应用、支撑创新、保障质量、避免偏倚、提升安全性和利于临床实践明智选择的导引。《指南》的刊登,填补了我国儿童康复领域循证实践指南的空白,受到极大欢迎。
近年来,伴随国内外脑瘫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涌现的诸多成果,人们对循证实践指南质量要求更高,需求更加迫切。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共同组成《指南》编写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对《指南》的修订工作,对本《指南》全面负责,拥有所有权和解释权。
本次修订工作,突出强调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念指导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ICF脑瘫核心分类组合,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和方法,重点查阅近5年高质量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开展修订。本次《指南》修订,适当调整了相关章节的负责人,增加了部分专家,增加了通过函阅的方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以线下、线上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专家论证,力求修订后的《指南》在满足循证实践指南构成要素的前提下,更加满足临床康复实践引导性及可操作性的需求,提高《指南》的整体质量和正确导向。
本次《指南》的修订只是阶段性修订,难免在修订过程中部分最新高质量循证证据及成果尚未来得及引用,有待今后修订过程中不断弥补和完善。期待修订后的《指南》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从事脑瘫防治与康复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人员,为我国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指南编写人员
名誉主编:方国恩、凌锋
主审:励建安
顾问:林庆
主编:李晓捷
副主编:唐久来、马丙祥
秘书:张建奎
常务编委(按章顺序排列):唐久来、黄真、姜志梅、李晓捷、庞伟、王雪峰、马丙祥、肖农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马丙祥、王翠、王雪峰、卢红云、白青云、冯林、吕智海、刘鹏、刘振寰、许洪伟、孙颖、杜青、杨红、李鑫、李晓捷、肖农、吴德、吴卫红、吴建贤、邹丽萍、宋虎杰、宋福祥、张丽华、张建奎、陈翔、陈楠、范艳萍、尚清、周丛乐、庞伟、胡晓丽、姜志梅、秦炯、郭津、郭岚敏、唐亮、唐久来、陶亮、黄真、曹建国、谢鸿翔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修订版大纲
简介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脑性瘫痪高危儿评定与干预
第三章 ICF-CY框架下的儿童脑瘫评定
第四章 康复治疗
第五章 中医康复治疗
第六章 康复护理
第七章 康复管理
指南制定、修订背景
本指南参考欧洲、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脑瘫康复及相关指南,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基础上,结合2022年6月以前国内外发表的医学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学专家的共同意见修订形成。
指南制定、修订原则
(1)本指南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尊重循证医学依据,以保证指南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2)制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是基于证据的方法学,其结论(推荐意见)必须依据可靠的证据支持;(3)本指南编写以具有较多级别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的内容为主,对于目前还缺少循证医学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讨论会形成专家共识(定义、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等);(4)由于脑瘫评定的内容大多为基础性或通用、规范的评定方法,为指导临床进行系统的评定,本指南选择在ICF-CY框架下编写评定内容。
指南制定、修订过程
临床循证实践指南的制定过程是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相结合,通过文献证据的检索,形成评价以及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两个部分。
本指南制定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如下:(1)陈述临床问题:指南所涵盖的临床问题是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讨论会确定指南研究的基本内容;(2)收集证据:通过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进行全面文献检索,文献范围包括国内外近5~10年的研究文献,特殊问题选取了更早的文献;(3)评价证据:采用现代文献研究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以形成支持指南的临床研究证据。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从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到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个案和专家经验等)形成具有不同强度的推荐意见;(4)形成初稿:将证据、推荐意见整合成指南建议,完成指南初稿;(5)专家论证会:指南初稿通过专家论证会讨论、修改,对于部分缺少循证依据的临床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基本定稿;(6)征求同行意见:对于基本定稿的本指南进行解读并广泛征求同行意见;(7)专家定稿会:形成终稿。
指南的应用说明
本指南适用于儿童康复领域及相关学科。本指南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不作为强制性应用规范和标准。
指南的修订计划
根据临床需要,本指南计划3~4年修订1次。
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强度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根据《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的统一规定,参照国外脑瘫指南提出的证据和推荐建议分级,其中推荐强度分为A、B、C、D 4个级别,所依据的证据分为Ⅰ、Ⅱ、Ⅲ、Ⅳ 4个等级,见表1、表2、表3。

证据水平 Ⅰ级 一系列随机对照研究或系统回顾,或一个样本量足够大的随机对照研究(高质量)
         Ⅱ级 至少1项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较高质量)
         Ⅲ级 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有确定结果的对照研究
         Ⅳ级 专家意见、病例报告,或其他不符合Ⅰ~Ⅲ级的研究
推荐强度 A级 确定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B级 很可能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C级 可能有效、无效或有害(对特定情况的特定人群)
         D级 数据不充分或存在冲突,无法证明和预测是否有效、无效或有害
证据转换推荐强度的方法
      A级 至少1项确定的Ⅰ级证据水平研究,或至少2项一致、确定的Ⅱ级证据水平研究
        B级 至少1项确定的Ⅱ级证据水平研究,或无法推翻的Ⅲ级证据水平研究
       C级 至少2项确定的Ⅲ级证据水平研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tabtitle!
咨询热线
18332021161
微信扫一扫
添加好友在线提问

QQ|手机版|河北祥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冀ICP备15029632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2564号

GMT+8, 2024-12-22 22:27 , Processed in 0.1479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